
近日,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广东奥体中心升级改造项目正式竣工交付,广东奥体中心将以全新风采迎接第十五届全运盛会。
广东奥体中心升级改造项目是全国首个8万座体育场升级改造项目,室外场地改造面积约34.6万平方米,新建及改造建筑工程面积约18.3万平方米,将成为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举办地和主场馆,并承接田径、跳水和水球赛事,助力全运会成为港澳体育事业发展的新标杆。
改造前
展开剩余90%改造后
项目包含多个场馆,建筑体量大、平面面积广、拆改不确定因素多。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创新和工程排布,3天完成8万座观众座椅拆除、30天完成6.1万平方米屋面金属板高空拆除、125天完成金属屋面全部安装、168天新建赛事运行指挥中心亮灯,为最终完美呈现奠定坚实基础。
活力场馆
简约而不简单
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体育场馆群,广东奥体中心自建成以来,曾承办2001年九运会、2010年亚运会等大型赛事。历经24年满负荷运转和风雨侵蚀,场馆面临主体结构亟需加固更新,原有设施无法满足国际赛事最新标准、服务功能难以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等问题。本次改造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兼顾场馆赛时赛后利用,对主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室外工程、智慧场馆、夜景照明等进行全面升级,并新建赛事运行指挥中心,提升和活化原有场馆。
改造前的主体育场
在本次升级改造中,项目保留飘带罩棚形成“飘带飞扬”、花瓣状看台形成“木棉盛放”、水平挑檐形成“湾区浪涌”,广场景观形成“珠水婉转”。场馆设计独具匠心,彰显岭南特色,也给建设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金属屋面“飘带飞扬”
其中,广东奥体中心的主体育场屋面打破传统圆形设计,首次采用分离式飘带造型,模拟运动员冲过终点时终点带瞬间飞扬的姿态。本次改造在保留原有造型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其进行优化升级。
金属屋面改造前
金属屋面改造后
金属屋面体型庞大、造型奇特,改造总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整个屋面呈双曲飘带形,上下起伏、左右蜿蜒,最高点为72.8米,最低点为48.8米,最大高差为24米。原屋面为分段式,改造后采用整体贯通式设计,最长屋面板达72米,为超长版型,高空拆除、吊运、安装均面临极大挑战。
施工中,项目团队采用“双机抬吊+工具式转换梁技术”,保证吊装过程中屋面板的平整、顺直。同时,引入“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屋面拆除、安装前后进行“扫描、建模、纠偏、校核”,确保飘带曲美线条,提升建造效率和工程质量,最终呈现完美艺术效果。
双机抬吊+工具式转换梁技术
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在金属屋面底部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充分考虑观众视觉体验和开幕式艺术呈现需求,创新性地引入PTFE吊膜系统,将原有大量裸露钢结构进行遮蔽,显著优化了观众席视觉体验,赋予飘带屋盖以丰富的光影表现力,为开幕式创新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PTFE吊膜泛光投影效果
在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上,面对大规模结构拆除带来的施工挑战,传统支承结构体系存在资源消耗大、施工周期长等明显局限。项目团队突破常规思维,采用“超高结构无支撑拆除技术”“结构梁加大截面反支撑技术”等高效建造技术,292天高效完成了外立面拆除、安装与整体更新的全流程作业,成功打造了大型体育场馆复杂造型改造与高效施工协同推进的行业标杆。
外立面改造前
外立面改造后
广东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广州的城市肌理始终与“珠水”紧密共生。这一地理文脉在本次改造的广场景观设计中得到了新延续:10.1万平方米的露骨料混凝土广场,通过深灰、中灰、浅灰三种不同颜色的露骨料混凝土组成水滴造型,将珠江之水引入广东奥体中心。
广场景观“珠水婉转”
为达到“精致街区”效果,项目团队细致打磨工艺,进行效果倒推,通过粒径梯度试验、样板段迭代验证、专项技术会诊等系统性工作,累计制作22组实体样板,逐步攻克了面层养护、色差控制、裂缝防治及异形节点平整度等施工难点。经过3个月近30次的实验,最终形成标准化、可推广的天然彩石露骨料艺术混凝土施工工艺,为打造高品质全民体育广场提供了坚实保障,生动诠释了岭南水韵的新时代表达。
广场景观改造前
广场景观改造后
绿色场馆
人民城市人民公园
第十五届全运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将打造全运会历史上的首届“碳中和赛事”。项目施工中也采用了多项低碳技术和材料,融入大量的绿色低碳元素,实现了施工过程的全链条绿色化。
项目团队采用“主动调控+被动适应”的绿色低碳措施,通过架空运动空间、骑楼式环廊等建筑形态优化策略,结合太阳能光伏板、高效机房、太阳能路灯、分级调光LED灯具等绿色技术应用,构建适应岭南湿热气候的低碳体育场馆。
二层跑道环廊
智能化设备
主体育场二层通过去除玻璃幕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打造通透的骑楼式800米跑道环廊,赛时为观众大型疏散平台,赛后为适应岭南气候的开放式全民共享空间,市民可以风雨无阻地运动,提高场馆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利用率。此外,整个二层跑道还设置智能化设备,市民可以实时查看自己的运动数据。
除了供市民使用的跑道外,项目新建了8000平方米的赛事运行指挥中心。该中心在赛时主要用于赛事运行指挥,综合管理指挥中心、省、市、区联勤指挥部等功能用房,赛后该空间将动态转换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活动中心共有三层,包括2个篮球场、8个羽毛球场、3个壁球场以及若干个乒乓球场等活动空间。
生态建设方面,项目团队秉持“最小干预、最大保护”原则,一方面通过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构建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显著提升场地生态效益;另一方面精心保留原有植被,绿化面积新增近4万平方米,改造后总面积为18.1万平方米,并着重增加林下活动空间,打造多层次立体绿化系统,辅以大量户外设施,建设骑行绿道和人行跑道,丰富绿色健身基础设施,建成周边居住区15分钟步行圈,构建“人民的体育公园”。
智慧场馆
科技赋能精彩全运
项目属于改造项目,针对新建管线与现状管线交叉问题繁杂、地下障碍物不可预测、施工交叉作业多、多专业协同共建等特点,项目团队制定专项BIM解决方法流程。全专业基于BIM审批通过深化图纸2583张,助力现场工程质量与效率,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金属屋面逆向建模
无人机清洗与喷涂技术
项目BIM团队采用逆向建模技术,使用无人机与站式三维扫描仪结合的方式对异性多曲金属屋面进行数据还原与分析,采用BIM软件精准建模并深化。同时,积极探索无人机清洗与喷涂技术,与传统人工施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智能建造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三维激光扫描的机电应用
机电改造中,为提升管线综合排布效率与精度,项目团队按电气、暖通、消防分区,应用三维扫描与BIM建模技术排查利旧管线路由及系统性能。针对复杂区域,由BIM工程师现场复测,比对模型数据并优化方案,确保模型准确性。耗时98天,累计摸排电气线缆近30万米、空调水管3万米、配电设备2000台等,高效完成近20万平方米新旧管线深化设计,为后续管线安装奠定坚实基础。
素材来源:中建八局华北公司
发布于:北京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